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5日,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赴福建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村——漳州市诏安县西潭镇美营畲族村,开展以“经典润畲乡,语言助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美营小学学生及周边民众为主要对象,通过普通话培训、经典传习、文化调研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增进民族凝聚力。

凝聚青春力量

7月5日上午,开班仪式于诏安县美营小学举行。美营小学校长吴少东、副校长张晓芳、辅导员老师许木森、学生班主任许惠芬,及我院教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肖模艳、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林松华和实践队领队廉子群出席。吴少东致欢迎辞。肖模艳结合美营畲族村的文化特色,强调本次实践活动要以语言为桥,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突出“经典润乡土”的活动特色,鼓励实践队队员与学生们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晓芳指出,此次实践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深度结合,祝愿活动顺利举办。
语韵传情,普话连心
随后,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林松华老师围绕“普通话——我们的声音魔法”主题,对学生开展普通话基础能力培训。课堂上,林老师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自我介绍,并针对语音、语调、发音等问题进行指导;接着以“何为规范普通话”巧妙开篇,向学生生动讲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还通过播放经典朗诵片段、组织听故事抢答游戏等形式,让课堂充满趣味。课程尾声,林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姓名牌,同时鼓励大家发挥创意,用画笔勾勒校园风景。此次课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魂润畲乡,剧绎初心
下午,实践队成员彭建、王雅凌、刘梦欣以“演经典”为主题开展《金色的鱼钩》课本剧教学活动,带领美营小学的学生们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长征故事。课堂上,队员们先引导学生了解剧情背景与角色性格,随后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老班长、小梁等经典角色,生动演绎老班长钓鱼煮汤、隐瞒啃鱼骨真相及牺牲前的感人场景。表演中,孩子们用稚嫩却真挚的语言、动作,细腻还原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深刻展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堂里掌声与感动交织,氛围格外融洽。


接下来的四天里,实践队将围绕“溯、书、诵、唱、学、演”六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从追溯甲骨文根源的“溯经典”,到硬笔书写《千字文》的“书经典”;从诵读《大写的中国》的 “诵经典”,到吟唱《喜园中茶生》的“唱经典”,再到演绎红色剧本《金色的鱼钩》的“演经典”,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语言魅力与文化底蕴。同时,实践队还将开展畲族抗战史寻访、“我写家乡” 现代诗 AI 创作、《美营家谱》背后的家风故事挖掘等活动,以语言为纽带,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闽南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行动,也是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浸润,助力美营畲族村的孩子们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畲乡沃土中深深扎根。